2)第十章:说书说流了嘴_乡野风情:旮旯村的风流事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子学流民,姓李和姓赵的就这么一个独葫芦系子(那时还没有二柱子),不能成为有多大本事的人,但是千万也不能走上什么邪路。这家里见到效益之后,也就见钱眼开,认识到“是艺养生”的道理,也就瞎子放驴随它去吧,你学就学吧,反正人又小,在家里也不能当个人使唤,免得惹事生非。这大柱子也就正式的磕了头,拜了师,学了半年后,师傅在唱正场之前,给他个锻炼的机会,叫他说一段等人的书头段子,大柱子也能顶一阵子,唱的都是一些惹人发笑的笑话段子,而且多是有点黄色的内容。

  诸如,“天也不早了,人也不少了,搂老婆睡觉太早了。“太阳一出紫彤彤,新媳妇上床怕吹灯,昨天晚吹灯上了你的当,直到现在还有点疼。”

  或者是:

  “大鼓一敲响丁咚,

  请请老少众亲朋,

  俺把你诸位亲朋都请到,你一旁蹲坐仔细听,

  唱书别问嗓孬好,

  能分出喜怒哀乐四个字,

  能分出平音仄韵两样声,

  唱得好来你别说好,

  唱得孬来你要包恒,

  包恒担待两个字,

  担待俺年轻跑腿没学成……。”

  由于智力问题,大柱子虽然学了二年书,最终还是没有学成,这正如两句老话所讲的,“一份材料一份福,没有材料看着哭。”和他同一个时间学说书的,拜同一个师傅的另一个小徒弟,人家学的非常有成就,后来成为这一带说书的名角,在一个村唱个十场八场的都行,1978年县里成立了曲艺队,他的那个师兄被录取了,成为吃粮票的公家人,而大柱子却是从小不成驴,长大驴驹货,只能说个书头子,赶个门头词什么的,艺没有学成,反而把嘴学坏了。

  农村有句土话,“学会羊角风,过河不要船钱。”这话一点不假。就大柱子这仅有的赶门头词的本领,也就是“要饭不要喊大娘”的本事,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,不仅救了他自己,而且救了他的全家。

  说门头词,是农村最底层民间艺人的一种求生的方式。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,在农村到处都有赶门头词的艺人,他们挨门挨户的唱,有钱就给个一毛五分的,没有钱,就抓一把玉米呀,山芋干子呀什么的。到吃饭的时候,给个一碗稀饭一块饼吃也行。大柱子会的段子不多,他仅会一些传统的段子,如《罗成算卦》、《姜子牙卖面》、《小寡妇上坟》和《潘金莲拾麦》等。新段子,也就是《王大娘写信》、《人民公社好》、《十说赌博害处多》和赶时髦的几个段子。就凭着这几个,他一天最多也唱过30多斤山芋干子,在那个年代里,大柱子为老李家,为他的一个姐姐,一个妹妹,一个弟弟的生存,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  老虎不吃人,名誉出去了,虽然有不少提媒的,但只要双方一见面,大柱子的魅力总不能征服女方,有的当时说的铁板定钉,可女方家只要详细了解,就告吹。当然,也有村上和大柱家有隔阂,而跑到女方家,把亲事捣散的,比如那个和大柱子家有点隔阂的小广播。

  “大柱子那个人,马尾巴栓豆腐,提也提不得的,头脑里少根弦,他那个人说话,是脚踏西瓜皮的,滑到哪里是哪里的。这个不说,他爸爸有历史问题,做过牢,被打成坏分子,虽然现在不讲究这个了,可是共产党的天下,说不定哪天又拾起来,共产党的政策,谁又能够说的准呢?你去给他家背这个黑锅,我看划不来”。

  “大柱子,你秤二两棉花纺(访)一纺(访),可是个好人啦,说过大鼓书,那个嘴像婊子的屁股,什么人都能够进来进去的,不干净的;那个脑子也不好使,小学上了三年,加起来不到100分,是校长硬把撵回家,校长说他青灰涂不上墙,媳妇养不起娘。”

  “……”。

  正常说媒不能解决大柱子的婚姻问题,作为当家人的大柱爹,可就着了急,他只好启动第二应急方案――按大柱子妈说的办――“换亲

  顶点小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