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85章 你怎么什么都会啊(23)_我能听到中药心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85章你怎么什么都会啊(23)

  回到家的陆轩,冲了个澡,躺在床上想了一会晚上针灸的过程,随后渐渐进入梦乡。

  周航勇的事情他没去想,对方很明显不信,说的再多也没用。

  真说了,人家可能还以为自己诅咒对方,最后闹的不欢而散,甚至因此大打出手都不一定。

  别说是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了,哪怕是朋友、邻居,如果不信任,有些话其实都不好去说。

  身体好自然无事,不好,也许会因此结仇也说不定。

  当然,求医者非常恭敬地求医,上门与否则是次要。

  这不是摆架子,事实上,古代名医常常‘来往病者之家,虽祁苦寒大暑,未尝少惮,如遇清贫者,时常施与周济’,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。

  很多人就要问,这是为什么呢?

  为什么要求医不叩门呢?

  如果自己有好的技术,为什么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呢?

  事实上从古到今,医者很少有送医上门的。

  在古代,有个习俗,医不叩门,有请才行。

  古时中医大致分为两种,一种是坐堂行医,一种是走访郎中,也叫做“游方”。

  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,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,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,也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来为病人服务。

  如果情况反过来别人会误认为这家里出了什么事情。外出行医的“游方”也有行为规矩,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,怕“触霉头”,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。

  平时出诊,也忌讳敲患者的门,故俗有“医不叩门,有请才行”的说法。

  而且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,民间又有医生郎中“施药不施方”的说法。医药行旧时敬华佗、孙思邈等为祖师爷,不敢稍有不恭,而且如今这些习俗在民间仍旧可以见到。

  之所以会有医不叩门这句话,也不仅仅是因为习俗,还有便是送医上门,很容易会被人觉得你另有所图。

  换现在的话说就是,作为医生不要太主动,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,冲患者说,我来给你看看病一类的话,对方不仅不会相信,反而会觉得特不靠谱,反感这种行为。

  这是患者通常有的一个心理,一来是患者忌讳,二来患者未必认为自己有病,三者患者未必领情。另外,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,急也无用。

  从心理学来讲,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,是很难接受医生治疗的。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的情况下,太过主动了,反而会引起诸多误会。

  而且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,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。

  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中就有言:“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;恶于针石者,不可与言至巧;病不许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无功矣。”

  有些病,病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