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_大明文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,安定四方,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。

  这样题目不是不好,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,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。

  但如此题目很空泛,用屁股想都知道,在德是政治正确,然后以兵辅之,畏威才会怀德,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。

  这样的题目,表面是策问,实际上还是经义。

  换了林延潮,让他拟殿试题目,至少也要写个'龚遂治渤海,虞诩治朝歌论'如此,才是真正的策论。

  想到这里,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,如实道出。

  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,也有些被说服了。

  面对赵用贤所言,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,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?

  林延潮则回答,一,殿试策问是必考的,这是众所周知的,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。

  二,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,放在第三场,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,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。

  三,策问是偏重史料,时务结合经义,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,要经世致用。这对于只读经义,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。

  没错,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,有条件读通经义已经不容易了,再读史籍很难。但在会试考试的是三千举人,这些举人本来就对经义极有功底,中举后再读史籍,熟悉时务这是本分,国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,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个经史贯通的读书人吗?

  此言一出,一片哗然。

  季道统反对道:“朝廷规定四书五经取士已有两百年之久,林学士要加入史籍,这不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矩吗?读书人会如何想?”

  没错,考试范围划大了。学生请老师考前划重点。老师答说,整本书都是重点,如此暴击怎么能承受的了?考生还不要暴动吗?

  林延潮笑了笑,但是以经为纲,以史为目,这就是事功之学。

  但见萧良友起身道:“正因为经义已是考了两百年,不说别的,四书五经里大题小题,哪个没有考过,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数边,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题,竟以割裂经义为能事,国家就是如此考经义的吗?”

  箫良友说完,众翰林都是陷入沉思。

  这话说的对啊,四书合在一起只有四五万字。

  科举考试两百年,不说别的,四书题各种搭配方式已经被考烂了,考句号,考子曰,各种惹人发笑的出题方式都想尽了。

  最后想出截答题这等考试方式,什么是截答题?

  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。

  正常考官的考法是'学而时习之'一题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