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五百九十九章 议事堂上三两人_晋末多少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猛都没有让他承担太多的任务,不然难以服众。

  更重要的,还是负责在未来规划的讨论时,从目前杜英最大的外在敌人——氐人的角度,给出一些建议。

  至于袁宏,这家伙早就不想在桓温幕府中待着,现在也算是游鱼入海,负责长安城的规划和重建,忙的不亦乐乎。

  他们二人都算是新加入长安太守府这个小团体的,所以对于杜英从桓温那里回来之后就立刻召集自己议事,受宠若惊,所以腰杆儿笔直,和王猛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  除了这两人之外,还有杜英的准小舅子谢玄,正凑在蜡烛前,低头翻阅着今天前线送回的战报,连翻动竹简或者书页的声音都没有,仿佛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一样。

  然而今日桓家宴席上,桓温亲口定下媒人,杜谢两家联姻已经板上钉钉,就算是谢玄再怎么年轻和低调,又有谁敢忽略这个太守的正牌小舅子?

 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,王猛自然是不会缺席的。

  只不过相比于他们的紧张和严肃,王猛就靠着杜英不远处的软榻,闭目养神,一动也不动,人似乎都已经睡着了。

  轻松惬意得很。

  不过看一眼他面前还摞着的小山一样的公文案牍,就知道他的惬意也只是暂时的。

  杜英忙着联络各方势力、指挥军政大局,而任群又拍拍屁股走人,去华阴等着走马上任华阴太守了,所以长安内外的民政事宜,全部都压在了王猛的肩膀上。

  尤其是下面的各曹司掾史,都是关中盟的掾史们升上来的直接承担了整个郡的工作安排,但是不得不承认,关中盟的这些家主们,水平还是有限,骤然执掌整个长安,一时间都手忙脚乱。

  基本上大多数的任务,兜兜转转还是落在了王猛的肩膀上。

  大家不敢擅自做主,还得让王郡丞拿个主意。

  王猛要做的事当然越积越多。

  而且他刚刚跟着杜英一起,紧张了半天,现在杜英已经敲定主意,王猛的思绪也松弛下来,抓紧休息一会儿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大家是绝对不主动询问郡丞感觉如何的。

  也都不是什么陌生人了,早就体验过杜英和王猛这一对师兄弟恶劣的性格,要是好心问一声,这家伙铁定会把眼前的公文向前一推。

  拍了拍你的肩膀,说一声“那就有劳分忧了”,接着自己伸着懒腰去睡大觉。

  先说之事,自然是顾陆两人的遭遇,这也没必要隐瞒。

  杜英说了自己的看法之后,众人也无异议。

  目前这一潭浑水,让人有点儿看不清流向。

  所以拖一拖,先观其变,而不是贸然涉足其中,不见得是坏事。

  因此话题自然而然的又转到了宴席后,桓温留下杜英这些人讨论的事。

  只听得杜英简单讲述:

  “······大司马意欲招纳荆州和蜀中世家重返关中,尤其是襄阳的雍州世家,从而和江左形成抗争。

  不过当初雍州世家和我长安世家相差无几,几乎都在战乱中分崩离析、各自流落,又或是坚守乡土。

  因此汇聚在襄阳的各家,皆无法和江左相抗衡,所以其所求的,都是能安稳重返关中,而不是来和江左各家对抗。

  若为后者,那么这些世家还不如蹲在襄阳不动。”

  袁宏出身江左,又久在荆州,对雍州世家在南方的现状了解比较多:

  “雍州各家,马氏、法氏、梁氏、阎氏,也包括关中各家。战乱之中,分别投靠于天下四方,早就不复当年。

  反倒是五斗米道在江左传教,还是雍州世家子弟推动的,然而道教香火既兴,谁还记得当初是从关中走出去的?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