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69章 武举之争_三国之白马关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器重,如今还能和杨洪皆为亲家。

  想来再过十几年,关氏兄弟没准会成为季汉的栋梁之才,这对益州一些本土世家来说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
  看到在主桌上和杨洪相谈甚欢的关索,很多人都清楚他才是关家复兴的关键,个别心里不平衡的,来日甚至想找机会,杀杀关索的威风。

  话说回来,不仅关府喜事连连,季汉在这个秋天也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荆州在马良等太守官员的努力下,第一年的收成十分不错,已经基本可以保证下一年的自给自足,这无疑减轻了益州的负担。

  而且随着南中的平定和越雋道路的打通,许多珍惜物资也不断运往成都。诸葛亮让糜竺继续负责整合商队,尽可能地将蜀中的特产卖往魏吴两国,换取钱粮。

  季汉的经济和民生都开始复苏,国库也不断充实,内忧外患都先后得到了解决,诸葛亮见时机成熟,便觉得是时候采纳关索的建议。

  这日早朝,在处理完几件简单的事情后,诸葛亮见再无要紧事后,便向刘禅进谏道:“陛下,眼下国中太平,人心安定,臣以为可在成都兴办武举,为国家择选将才,以备日后北伐!”

  “何谓武举?”不仅刘禅大为不解,绝大部分的文武官员也是第一次听到“武举”这个词。

  唯有关索的内心满怀期待,既是诸葛亮开口,武举的兴办定是十拿九稳。

  “所谓武举,乃是为武人所设立。”诸葛亮在朝堂上徐徐解释道,“臣想来成都多有精通武艺兵法之富贵郎君,乃至平民百姓。朝廷可广招人员,为其设立比试,并以成绩选拔人才。”

  关索心中了然,毕竟第一次兴办武举,诸多事宜尚不熟悉,一下子面向荆益两州,一定会引发不小的混乱,倒不如先在成都举办,等进行顺利后,再面向整个季汉。

  “此举大汉曾有先例。”诸葛亮继续说道,“平帝、成帝、安帝皆令公卿举地方勇猛知兵者,以防灾变。今番我大汉用比试之法,既可彰显公正,更可挑选真才实干之人。”

  听完诸葛亮的一番言辞后,刘禅略有心动,觉得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新奇尝试。然而,不少文官却是微微皱眉,诸葛亮所说的武举势必会让不少武将之家乃至平民百姓得利,朝廷如此重武轻文,只怕不合大体。

  更有人觉得诸葛亮此举是借武人之手,打压益州本土官员的势力。

  “陛下,臣附议!”老将赵云第一个出列道,“数十年前,先帝与群雄起兵,也不断招揽贤才,更有不分贵贱,破格提拔者。今日我大汉人口土地均不如魏贼,正可用武举为朝廷选拔良将!”

  站在赵云的立场,武举对国家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,对他本人来说同样也有好处,他的长子赵统如今二十有五,自幼跟他学习武艺,也算是出类拔萃,赵云相信他能在武举中表现出众,并受到诸葛亮的器重,得到更好的晋升良机。

  不少武将也有着和赵云同样的念头,希望子嗣可以一展所长,因此纷纷出列赞同诸葛亮兴办武举的建议。可就在这时,符节令孟光突然出列反驳:“陛下,臣以为武举之事大为不妥。”

  “噢?有何不妥?”刘禅诧异地问道。

  “想我大汉数百年选用官吏,当察其品行操守,若不明孝悌之道,便是有才也不可为官!”年过六旬的孟光亢声说道,“武将更事关三军乃至国家安危,岂能唯以武勇为重?”

  孟光的官爵虽然算不上显赫,但此人在汉灵帝时期就在大汉朝中任职。入蜀避难后,刘焉与刘璋父子都对他极为礼遇,因此孟光在蜀中颇有资历和威望,刘备平定益州后也让其担任议郎,负责蜀中制度。

  加上孟光心直口快,有时候会直接指出问题所在,甚至不给人一点面子,因此他在蜀汉遭到不少人忌恨,仕途并非十分顺利。

  眼下孟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武举不注重武者品德的考察,不少大臣也都窃窃私语,认为孟光所言不无道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