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四章 金殿出题_锦衣佞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而成国,史所未闻,籍所未载,荒诞不经,无过于此!”

    见丁寿理屈词穷,老大人们乘势追击,兵部尚书刘大夏出班奏道:“皇上,似此等不学无术之辈充斥朝堂,可见传奉官制之糙劣,老臣再请罢免传奉官。”

    所谓传奉官,就是不经吏部,不经选拔、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,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吏。这也是皇帝被逼得没办法,按照文官的选官标准自家的皇亲近臣什么官都派不上,不过这样任命的官吏不是正途,平日少不了受进士出身的官吏白眼,丁寿恰恰就是刘瑾走门路给弄出来的官,自然有大把人看他不顺眼。

    别人上奏也就罢了,刘大夏前几天刚由刘瑾和丁寿在正德面前上过眼药,正德见他可没有好脾气,当下冷冷道:“刘卿何出此言,老子云道不辨不清,理不辩不明,大家一起坐而论道,遑论其他,还不退下。”

    呃,刘老头一下被噎住了,弘治在世时对这些老臣极为尊敬,小皇上登基后萧规曹随,似这样当面驳斥的情况从未出现。

    见刘大夏上奏不成,谢迁跟进补刀,“皇上此言不妥,似这等顽劣之辈,不知仁爱忠恕,不识圣人微言大义,何谈论道,请严治其罪。”

    “谢阁老此言差矣。”“下官不敢苟同。”

    朝班中异口同声走出二人,皆是三十有余,一个国字脸,白面微须,乃是兵科给事中王廷相;另一人长条脸,三缕长须,却是兵部主事王守仁。

    二人出列后也是惊诧地看了对方一眼,显然并非约定而动。

    王廷相率先开言:“先儒之言未必万世不刊之定论,后世之人亦未必不能盖过先儒,道者,无终穷,若只知道因循守旧,惟先儒之言是从,可谓诬道。”

    对突然蹦出来的两个小子谢阁老自是不满,待看见其中有老友之子便不想计较,温言道:“先儒高风亮节,志存高远,岂是吾等能望其项背。”

    “造化生人,古今一轨,中人以下,以己论量天下者也,可谓之诬人。”

    王廷相堪称毒舌,你谢阁老自己是中人以下的天分,便以己度天下人,认为大家都不能像你一样超越古人,这不是诬蔑“道”了,是在诬蔑“人”了。

    谢迁状元出身,被后辈如此指摘气的直哆嗦,一边王守仁又上前一步:“求学贵在得之于心,若与心中所悟不符,即便孔圣之言也不敢认同。”

    “放肆,尔等黄口孺子学的几日文章,不敬师长,不尊上官,还不退下。”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公,礼部右侍郎王华出声呵斥。

    王守仁脖子一缩,后退几步,没法不退,老子训儿子,天-->>经地义,连嘴都不敢还。

    这边却恼了丁寿,刚才出来的这两位是谁不认识,可好歹却是为自己解了围,这个后出来的老头他也不认识,谁知道这位故意教训儿子给老哥们出气,也是想着保全自家儿子。

    “这位大人慎言,俗语说宁负白头翁,莫欺少年穷,待来日鲲鹏展翅,少年成就岂可限量。”丁寿打定主意得给这二位找回场子。

    王华眉毛一挑,这个罪魁祸首实在讨厌得紧,王大人准备挽袖子和谢迁联手,大明朝的两届高考状元并肩子上,骂死这个小兔崽子。

    李东阳看今天这经筵闹得实在不像话了,处置这小子那边皇上和刘瑾定是不干,轻松放过吧他自己都觉得不解恨,心中一番计较,呵呵笑道:“诸位同僚,今日经筵本是谈经说史,皇上言坐而论道一语中的,吾等何必纠结。”

    正德立即点头称是,看这李老儿比其他人顺眼了许多。

    “可丁大人适才确是君前失仪,若不计较显得有意包庇,既然今日乃是文会,便罚他文章一篇,以儆效尤。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