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十三章 南迁之议_将军好凶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曾将建邺城摧毁,建邺也一度没落,但依旧是江南东路路治所在。

  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,建邺都是南迁新都的首选。

  汴梁陷落、建继帝南下襄阳即兵马大元帅之时,就考虑过要构建江淮第二道防线,一直以来都极力敦促江南东路及建邺府勤练兵马,以备不测。

  此时江南东路除了诸州及建邺府所辖厢军外,都部署司还统辖水军、步甲一万余众。

  不过,自赤扈人南侵以来,特别是宣威军的溃灭,襄阳众人都深刻意识到,一支兵马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统率,没有一批勇于作战的军将武吏充当骨干,是没有战斗力的,是不足以支撑起淮南背后的沿江防线的。

  因此,初定的方案,在南迁之前就需要先调派邓珪、刘衍二部兵马进驻建邺。

  一方面加强部署建邺及附近沿江地区的防御,一方面收编江东都部署司所辖兵马。

  与此同时,左右神武军即便需要尽快从平陆南撤、脱身,但也要在茅津渡、孟津、函谷关等黄河南岸地区组织一段时间防御,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组织河洛民众先行南撤。

  在河洛上百万民众大体撤入南阳、襄阳等地或疏散到群山峻岭之中,才轮到左右神武军、左骁胜军及洛阳府军的撤离。

  当然,也不能将所有兵马都从河洛地区撤出。

  河洛据四塞之险,入冬之后,黄河封冰,放弃茅津渡对岸的北隘平陆,巩县、偃师以及函谷关都不能独守。

  洛阳城处伊洛河冲积平原之上,也会被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军所围困,但伊河、洛水源出熊耳山、伏牛山北麓,地形狭险。

  最初所拟的方案,乃是郑怀忠所部主力撤到南阳休整,兼守舞阳、叶县及襄城三地,杨麟率部撤守伊河上游的伊阳县,据伏牛山北麓之险,尽可能多的将虏兵主力牵制在河洛,难以兼顾其他战场。

  当然,他们之前没有考虑到徐怀会与郑怀忠会势成水火。

  舞阳、叶县、襄城据汝水上游,与青衣岭、楚山、石门岭据汝水下游右岸,虽然划为两个防区,特别是杨麟所部从上蔡、召陵、遂平等县撤出之后,两个防区还不挨着,但主要面对的敌军,都是叛将岳海楼所部。

  两个防区除了需要及时通禀军情外,必要时还需要协同作战。

  之前徐怀与刘衍、杨麟配合较好。

  徐怀也一度与守淮川的刘献互通有无,但刘献刚愎自用,没有知会楚山,孤军北上,致宣威军大溃。

  不想这样的悲剧再发生,使郑怀忠分兵守舞阳、叶县、襄城就不合适了。

  不要说胡楷、许蔚了,周鹤、高纯年、吴文澈、顾蕃都觉得短时间内不可能使徐怀与郑怀忠放下成见、协同作战。

  这里面的顾忌,建继帝是清楚的。

  胡楷则不急不疾的将之前所密议的方案以及为难处,说给淮王赵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