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四百六十三章 大计划(五)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史上经过多次谈判,尽管晏殊等文臣一力要求迅速和议,给赵祯很大压力,赵祯最终挺了过来,虽最后的议和离郑朗预想的要远,但比元昊提出的十一条要好得多。而且那时宋朝于定川寨战败,形式比现在恶劣。史书批评赵祯是不对的,一是战败,二是软弱的文臣占着主体,三是国家压力。赵祯不得不屈辱的选择后来史上和议。

  晏殊嘴张了张,郑朗说道:“晏相公,我知道你也为国家形势担忧,无妨,对元昊我很了解,请相信我。”

  语气说得很委婉,给晏殊一个台阶下。

  晏殊不是一无是处,能做到首相,还能差吗,说道:“行知,事关国家安危,不可莽撞行事啊。”

  实际已经屈服,不仅辨不过郑朗,他也看出赵祯的心意,不想就此苟和,于是借梯而下,省得自找没趣。

  “晏相公,请放心,我虽然才学远不及晏相公,德艹不及范相公,处理吏事之能又不及吕相公,但我做事一向有自知之明,也自知力不足,所以力求谨慎之道,没有把握的事,我向来不做的。况且在这大殿之上,有陛下有诸位相公见证。”

  纠缠了十几天的西夏使者事件迅速定落。

  这件事带来很大的影响,加速两党的分化,还有,郑朗无形中的影响也在扩大,一些有作为的大臣也在反思,一是郑朗的务实,二是郑朗的用事实来说话。

  吕夷简在家中也表示支持,赵祯派人询问,吕夷简说了一句:“朝廷已得人,何须问臣。”

  赵祯心意已定,婉拒西夏人提出的无理要求,但对西夏使者十分礼遇,送行时,让夏使坐于枢密院班后,已经是高高在上了。又派大理寺丞张子奭为秘书丞,包拯为礼部员外郎,与右侍禁王正伦出使夏州。

  郑朗不喜,还是这个张子奭,但不好说得过份,现在张子奭没有劣迹,他还是张齐贤的孙子,出身名门,有一定的影响力。又有包拯在侧,不会出大问题,于是隐忍不发。眼下的事又分了他的心,要使自己的改革有说服力,必须找到更多的证据。不但需要三衙支持,还需要开封府支持。开封知府是李淑,也就是李若谷的儿子。

  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,警慧过人,博习诸书,详练典故,也是一个神童,十二岁宋真宗命其作诗,奇之,赐童子出身。于开封府时善用吏人,政无淹滞。不过这也是一个十分阴险的小人,比贾昌朝更阴险,郑朗与他共事,牵连又广,不得不打起二十分精神,小心翼翼。

  况且包黑子同行,想一想包拯三弹张尧佐、强参张方平、怦击宋祁、严惩张可久、力参任弁、七斗王逵,想想就让人畏惧啊。只要张子奭这小子这次敢收元昊的贿赂,就等着死吧!

  但还有人不满意,也不放心,蔡襄进言道:“已差范仲淹宣抚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