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十三章 启发_国潮198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谁给拿到前台来的。

  看破烂程度,也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了。

  上面撒了不受茶渍,还粘了瓜子皮,日期也是一礼拜前的了。

  但就是这样的一份小报儿,原本只是为了消遣随笔翻翻的宁卫民,一下受到了触动,感受到了金钱的召唤。

 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?

  那是整整半个版面的致富信息广告。

  要知道,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,我国的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  特别随着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,市场逐步开放,各地经济率先开始出现复苏和繁荣。

  与此同时,社会供求关系,却显露了结构性的不平衡。

  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,另一方面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生产加工出来的商品,都能很快销光卖光,因为市场的缺口太大了。

  那既然加工出商品就能致富。

  那么那些出现在媒体上的种养知识,加工技术,销售渠道的推介,连同生产设备转让出售等等的广告,就被称为“致富信息”。

  从上世纪七十年底末起,伴随着我国大型官办媒体上广告的出现,各类致富信息也开始陆续刊登在不是那么主流的报纸刊物上。

  这类广告开始是零零散散,断断续续,到后来就变得琳琅满目。

  要知道,一直过穷日子的国人,哪一个不想脱贫致富,翻身发财啊?

  而这些致富信息背后,是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率先被唤醒。

  由此才会导致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持续挖掘和释放。

  像宁卫民手里的这张报纸,三线城市的小报一张,针对的就是农民群体,内容极为丰富。

  什么农机厂出售农机具的,什么电机厂出售电机的。

  还有小五金厂、磨坊和油坊设备转让的广告。

  甚至还有制作洗衣粉设备,和酿酒设备的。

  而彻底吸引住宁卫民的,是一则出售有关鹌鹑的养殖技术广告。

  刊登这则广告的明显不是单位,而是个人。

  因为地址就是一个普通居民的居住地,联系人也只有名字没有任何职务头衔。

  广告写明,只要报上按地址寄去五元钱。

  他就会回寄给一份印有全部技术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小册子。

  常言道,一叶知秋啊。

  仅从这则邮购广告的尺寸足足抵得上其他的“豆腐块”三倍大小。

  宁卫民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判断。

  这位率先意识到知识可以转化为金钱的先行者不但聪明,而且应当是挣着钱了。

  否则以当时人们普遍魄力不高的情况来看。

  没有人会在不明结果的情况下,在看着像是白白扔钱的事儿上,投入这么大成本的。

  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出售技术知识的这条路不但走得通,而且利润不小。

  那么他随即就想到了自己身上。

  我是不是也能效仿这样的办法,卖点什么呢?

  就比如……

  怎么孵化神仙鱼的技术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niaoshu123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